空难发生前一瞬间,飞机上的人都是什么心情?

摘 要

  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 飞机作为现代人出行的一种便捷方式,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,但是今年年初,伟大的球星科比发生空难意外死亡的消息让无数球迷陷入了悲伤。 此次
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

飞机作为现代人出行的一种便捷方式,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,但是今年年初,伟大的球星科比发生空难意外死亡的消息让无数球迷陷入了悲伤。

此次空难事故再一次让人们开始质疑飞机的安全性。

事实上,人们坐飞机的次数远远小于乘汽车的次数,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车祸在发生,飞机的事故率反而显得不值一提。

但对于患有恐飞综合症(Aerophobia)的人来说,乘坐飞机出行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,每次在飞机上他们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。甚至出现浑身发抖、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生理反应。

社会心理学家卡尼莫(Kanimo)将这种现象看作“易得性社会知觉偏差”,这是人类典型认知障碍的一种。

出现这种认知障碍并非意外事件,由于社会上经常有大量的关于飞机的负面新闻。

只要某地发生了飞行事故,新闻媒体会加大肆渲染事件的严重性,这就给一部分人留下了深远的恐怖印象:乘坐飞机出现事故几乎就是九死一生。

而空难事故每次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,这种恐怖印象也在被反复论证,这也导致部分人更加抗拒乘坐飞机了。

以上都是没有经历过空难但却心怀恐惧的人的心理活动,那些真正经历过空难的人,在事故发生前一瞬间他们都是怎样的心情呢?

在2019年的国庆档电影《中国机长》中,我们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空难发生时每个人紧张的心情。

四川航空3U8633 的机长刘传健在短暂的13 秒内就做出了正确的应急处理,他在 4 秒内戴好氧气面罩,在一片混乱中寻求救援,并依靠目视水平仪,手动操纵飞机从万米高空紧急下降,全程都保持了高质量的操作和冷静的心态。

但是飞机上的乘客却难以保持冷静,在飞机颠簸的过程中,最开始大家都很茫然,只能按照乘务员的指示戴氧气面罩,大部分人都惊吓到说不出话来。

随着飞机的失控,人群中出现了惨叫声,孩子们开始大声啼哭。这段时间变得格外漫长,有人说这是自己离死亡最近的一次,一种绝望的痛苦蔓延了整个机舱,或许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反应。

应激反应

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,空难发生前一瞬间,人们很容易出现“应激反应”。

与一般的情绪状态的区别在于,应激是人们在某种意外环境刺激下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。

有心理学家提出应激反应的过程包括警觉、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。

当乘客意识到周围的异常情况时,他们首先会进入到应激第一阶段的紧张状态,他们会出现呼吸急促、瞳孔放大、等生理变化。然后人们会产生阻抗心理,他们拒绝接受正在发生的这一切。

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事情越来越糟糕,这让他们陷入了挣扎、绝望与伤心的感受中,直到衰竭。

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感到大脑空白,甚至会由于极度恐惧感到眼前一片昏暗。

战斗或逃跑

在一般状况下,人们对于突发事件会产生战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。

比如,在远古时代,人们遇到猛禽时,会立刻作出反应,在搏斗和逃跑中做出选择。

但在飞机上,人们的本能反应机制受到了客观环境的阻碍。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无力感,因为飞机的运行状况无法因为自己而改变,他们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。

而对环境的“安全感”与“控制感”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,当飞机即将坠落时,人们安全感直接崩塌,陷入彻底的绝望。

虽然空难的发生不会持续太久,但他们脑中会开始出现死亡前的“闪回现象”。即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一生中重要的片段,一边回忆,一边流泪。

在死亡即将来临之时,他们一定会想起自己最爱的人,不论之前有过什么不开心,这一刻都是满满的不舍,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向对方表达深深的爱意。而有些没有来得及开口的话,没有及时去完成的心愿,都将变成彼此永远的遗憾。

总而言之,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层面来讲,空难发生前瞬间,乘客的心情都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不安之中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再讨厌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。

但我们也不要过度紧张,因为飞机失事始终是小概率事件。

- The End -

作者 | 神奇小小
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参考资料:《Cognitive Psychology》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